空间构成与实验设计
环艺、公共专业研究生课程展
授课老师 | 刘谯副教授
参与学生 | 2017级环艺、公共专业研究生
展览时间 | 2018年5月28日—— 2018年6月3日
▲
本次展览海报
《空间构成与实验设计》此课程历时十二周,由景观设计系系主任—— 刘谯副教授授课。在老师的带领下,研一的同学们以一种实验的方式学习空间构成,并运用不同的材料,多角度探索,究其特性,表达空间。
课题包括:《空间的剖切》、《空间的延伸》、《空间的压缩》、《空间的声音》、《空间的温度》、《空间的动态》、《空间的展出》以及最后以小组合作形式的大模型制作。
课程分布
/
课堂上,刘老师将课程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理论讲授,分析案例及故事解剖;其次,即兴创作,头脑风暴;最后,方案演讲,交流点评。
■ ■ ■ ■
《空间的剖切》
▲
课堂任务:
1、学习《空间的剖切》+领取设计任务。
2、头脑风暴: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类型空间+点评
首次课程,老师对每个课题进行了介绍。而后课程中,刘老师从物理空间,交互空间,意识空间三种分类,不同案例,带领我们一起探索了“什么是空间?” 之后开展头脑风暴,进行有材料创作,利用所得材料搭建一个“空间”,并进行方案演讲。课堂最后老师提出此次课程的主题——空间的剖切,让我们以此为设计出发点,要在设计作品中充分表达出要剖切什么,剖切的概念以及想要让观者看到什么。
■ ■ ■ ■
《空间的延伸》
▲
课堂任务:
1、介绍《空间的剖切》模型设计方案+点评
2、学习《空间的延伸》+领取设计任务
课堂开始,每个同学依次围绕空间的剖切目的、想要表达的内容、剖切的手法等方面,介绍自己的模型。之后同学们互相交流评价,最后由刘老师对总体进行点评。课堂氛围活跃,同学们互相交流学习。同时,刘老师提醒大家同学,能够多以实验性的方式去思考看待设计,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设计,打破思考方式,多质疑,多思考,实现创意的突破和思维模式的转变。
休息之后,迎来了这节课的主题,《空间的延伸》,老师对巴塞罗那馆,911纪念公园等案例进行解读,阐释了空间的延伸主题,并鼓励大家带着对于延伸空间的思考和感受来说出同学对于空间的延伸的理解。
■ ■ ■ ■
《空间的压缩》
▲
课堂任务:
1、介绍《空间的延伸》模型设计方案+点评
2、学习《空间的压缩》+领取设计任务
课程开始,同学们分别演讲了自己的设计作品,相互交流对于空间的延伸的想法,并相互点评,然后老师总结点评,并鼓励了同学们的思维模式,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具有探索精神。之后,老师进行《空间的压缩》这一课题的授课,从压缩是什么?压缩什么?如何压缩,实现什么这三方面解读这一课题,并配以功能性压缩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 ■ ■ ■
《空间的声音》
▲
课堂任务:
1、介绍《空间的压缩》模型设计方案+点评
2、学习《空间的声音》+领取设计任务
同学们就上节课的课题《空间的压缩》做方案演讲,相互交流。之后,刘老师带领大家学习新的课题《空间的声音》,并列举了诸多案例,解读空间的声音。这一课题,刘老师要求我们将一种乐器的内部构造提取,转译为空间化设计语言,形成一处空间设计,并且不可以是平面图形的直接拉伸,空间立面需有切口与开合变化。
■ ■ ■ ■
《空间的温度》
▲
课堂任务:
1、介绍《空间的声音》模型设计方案+点评
2、学习《空间的温度》+领取设计任务
在《空间的声音》模型方案设计中,大家分别从不同的乐器入手,以多样的设计手法,转译空间的声音。之后老师布置了新的课题《空间的温度》,每人为自己制作一件人格装备。具备三维的空间形态。
■ ■ ■ ■
《空间的动态》
课堂任务:
1、介绍《空间的温度》模型设计方案+点评
2、学习《空间的动态》+领取设计任务
这节课程中,同学们带着各自的装备,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关于自身的有温度的空间,每一个模型背后都是自己的人格展示。课程的后半段,老师带着大家解读了一些动态装置或建筑案例,帮助大家了解这个课题。《空间的动态》设计要求每个学生做一个会动的空间,如何让空间“动起来”是同学们所要思考的。
作业制作
/
同学们课程作业的制作过程
▲
空间的展出
/
空间的展出既是对于整个课程的所有内容的展示。在展览的布置上使用了9个独立的正方框架作为每组的大模型展览空间,并且运用钢索悬挂将框架错落摆放在展厅之中。另外做了两组转折的展示墙,用来展示每位同学的小课题模型。
同学们在展厅中布展
▲
展览现场
/
混凝土组:《从来处来》
小组成员:宋子燕 周姣 朱安琪 姜美君
设计说明:
混凝土毛胚房是一切的开端。裸露出楼梯与门窗,一切尚是未知数。“心神不宁”是个来去无踪的不速之客,潜伏在都市人的骨缝间,一有机会便叫“心电”跌宕起伏。心绪混乱的人焦虑、迷茫,就像毛胚房,作为某个既成的结果,某个未知的开端,从来处来,要到哪一方去处去?
“行走”是寻找答案的宣泄方式。
我们把“毛坯房”给他,给许多人,他们在狭窄的楼梯穿越、行走,眺望和驻留。像一只只行走在“煎饼”上的蚂蚁,无助地把自己的弯路走完。
停歇,窥探,寻觅,在自己杂草丛生的心房里,他们从来处来,但愿,到去处去。
■ ■ ■ ■
竹材组::《篾、织》
小组成员:孙徐辉 葛文超 刘璐 孟可 冯锦
设计说明:
采用竹篾为基本材料,运用传统编织方式,组合而成。四面围合构成基本框架空间,两组卷合的封闭竹片构成富有形式感的组合构件,再与框架相互连结,形成极具动态感的空间形态。此装置可作为景观小品运用于临时空间,供人憩息游玩。
■ ■ ■ ■
木材组:《龙木牂牁》
小组成员:潘宇杰 杨越程 蔡杨华 金婷婷 高婕
设计说明:
水有牂牁系舟,陆有木寨系马。
在古老的宇宙定位体系中,木所代表的生命力经久不息,获得反复的重申。木是东方、春天和生命力的伟大象征。不仅如此,从汉代开始,几乎所有的儒学家和道学家都认为,龙就是木神,代表东方精神,龙来自水,代表木的生命起源,龙口吐出火焰,象征木能生火的物理本性。尽管龙没有建立独立的神学体系,但它的灵魂却以器物方式渗入日常生活,成为木质文明的隐秘核心。在某种意义上,龙与木是同一种事物的不同表述。这就是“龙木二象性”,它迷惑了大多数观察者的视线。
我们面对的是一种罕见的悖论:一方面使用转瞬即朽的材料,一方面渴望抓住飞逝的时间。只有一种途径能够解决这种困境,那就是强韧的自我循环程序。中国人并未改变时间,而是改变了时间的算法。某座寺庙之所以能够存在千年以上,并非由于其建筑的完好无损,而是因为它在同一场所被不断焚毁和重建,而在历史的“总体性叙事”中,它的每个断裂的片断都被接驳起来,形成完整的时间长链。这最初是族谱的记载方式,而最终却演变成建筑的书写方式。华夏建筑就此握住了时间。
■ ■ ■ ■
纸质组:《未知与期待》
小组成员:颜俊慧 张艺 王园 张雯雯
设计说明:
在开始设计前,通过对纸质材斜实验设计观念发展过程的研究,分析了纸质材料概念下艺术作品和纸质产品的不同分类和设计现状,试图寻找纸质产品设计在材质表现上的多样性,观念发展的生态性,适用的多元性和展示呈现的互动性;在纸质材斜产品的设计方法上从材料的量变到质变、逆向思维的妙用、仿生学的深度思考、学科间的相互借鉴与跨界方面也进行了多角度思考。
从纸质材料形态实验,纸质材料与其他材料的混合表现,纸质材料创新设计多个方面进行实践。期望通过我们的尝试对生态纺织品的设计观念与创新设计研究。
■ ■ ■ ■
亚克力组:《延·戬》
小组成员:张颖 仲金娣 于晓楠 王蕴一
设计说明:
延,为展缓、引长、延续、蔓延之意。戬,为减除、剪灭之意。以有序的图形进行插接,形成一种空间秩序。
绘制多种形式的图样,运用所绘异形单片间相互的插接、错位、聚散,构成多边缠绕的几何形态。以彩色半透明亚克力为模型制作材料。
通过红、橙、蓝三种色彩的亚克力间的穿插与叠置,结合亚克力透光透色的特点,让模型在光的作用下,展现不同的层次与色彩,丰富观者的视觉体验。模型整体采用横向与纵向结合的插接方式,虽横向均由切片组成,但当观者环视这个彩色半透明体时,随着视线的移动,半透明体本身会给人以一种律动、连续的感受。
■ ■ ■ ■
金属组:《云端》
小组成员:丁晨 查迎 姚梦嘉 施金凤 范开芳
设计说明:
以五边形的十二面体为模数,演变出一系列的组合方式。设计打破金属给人厚重的心理感受,用金属创造出宛在云端的轻盈感。用镜面纸加强造型内部的折射,从视觉上丰富模型结构。既能打造出类似万花筒的视觉效果,又能反射出外部的空间环境,模糊内外空间的界限,让厚重与轻盈共存。
■ ■ ■ ■
纤维组:《若舟车之代步,唯绳结以安之——空间的延伸》
小组成员:邵菲菲 张若凡 毕倩茹 倪甦婧
设计说明: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晋葛洪《抱朴子.钧世》:"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后作而善于前事。"
作品用绳结的设计方式表达城市,呈现城市空间的网格脉络,塑造空间的延伸。
我们所处的城市,可以看作是一张巨大的网。实体的网与虚体的网相互交织,叠加其上。
实体——城市空间的水文河道,道路交通在地图上综合交错,形成了一张看不见的网。
虚体——人,作为构成城市生活中的重要参与者,每天都面临与不同的人交集。相互之间的交际关系,在彼此之间拉起了一条羁绊,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网。
平行的线条,经过错位、打结,编织缠绕成迂回的廊道。原本完整的空间打断分割并进行重组联系,将空间重塑。道德经提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无形无态的网,以绳结为载体,也可以转化为有形有态,每一个绳结点即是空间万事万物,交错的记录。
■ ■ ■ ■
PVC组:《亭之间》
小组成员:赵珂 欧幸军 王晓慧 于湾 全慧潾
设计说明:
本次设计主题为“空间的温度”。设计作品名称为“亭之间”,设计初衷是为城市中流浪歌手带来一处可以逗留和表演的场所。亭子造型轻盈,是一个向四周开放的空间。我们希望放在城市里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比之建筑物的形式和细节,亭子更注重空间的延展性。
■ ■ ■ ■
石材组:《ROBDP》
小组成员:李天 汪杰 单文轩 肖克
设计说明:
作品“ROBDP”是基于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1872.3.7-1944.2.1)的作品《红、黄、蓝的构成》而创作的,主要材料是石材与金属。
该作品是我们对蒙德里安作品《红、黄、蓝的构成》的反思结果,也是我们将其作品的二维结构转译为三维结构的过程。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不停的拷问自我,“块面”、“线条”在一幅画中意味着什么?在三维构成中,又意味着什么?在生活中,又有什么样深刻的含义?同时,我们也对画作中色彩与构成的概念重新思考,我们希望创造一个与二维画作中“颜色”含义相类似的概念,将画作中中颜色与三维世界中“颜色”的概念之间的墙猛力敲碎,这正是我们想在“?”中表达的思维方式。
在作品“ROBDP”中,铁网中的石子与画作中的有颜色的色块意义相近。而只有框架的部分中的“无”又对应着画作中的空白,如果画作中的空白具有意义,那么在作品“ROBDP”空间中“无”的部分自然也就具有意义。以光学角度为切入点,白色反射所有颜色,那“无”的空间是否也可以通过作品种“有”的部分来证实其具有的价值?这是我们想通过作品“ROBDP”探讨的问题。
通过作品“ROBDP”,我们试图了解一个空间中是否应当具有“无”的部分,无论是居住环境,自然环境,还是商业空间等种类的空间,而关于“无”在其中的价值问题,会始终引导着我们,向着更深的层次迈进。
展览开幕
/
5月29日上午9点,米兰站官网网站实验艺术中心主任邬烈炎教授、课程指导老师刘谯副教授、南艺设计学院副院长蒋杰、韩巍教授出席此次开幕式。邬烈炎教授、蒋杰副教授、刘谯副教授分别致辞。
邬烈炎教授对研究生同学们的工作态度,专业能力以及课程质量给予了肯定,并谈起我院有扎实的建筑学专业支撑,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有关环艺,空间,材料等更多的知识。随后蒋杰副院长称赞了研究生同学在高强度下的工作成果,表示希望日后能够有更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刘谯老师最后总结此次课程,并期望同学们通过此次课程能够增强对空间构成的理解力、表现力、空间分析能力以及对专业材料认知与掌握。
各组呈现
/
欢迎大家参观展览!
文字 | 张颖
图片提供 | 施金凤 张颖
编辑 | 陈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