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媒体专业毕设预告片
近年的毕设作品越来越注重设计与科技的融合,无论是以自然用户界面交互的形式,或表达科学概念的艺术化呈现,以及关注前沿探索和科学普及的功能型游戏。
今年,米兰站官网网站数字媒体专业毕业作品均有以上呈现,其中既有实验性互动作品,也有即将发布于App Store 的数字产品。总体而言,设计师们尝试通过作品促使观众思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和未来的关系。
今天就要小编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南艺数字媒体专业充满实验性和创新性的作品吧~
五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作品
呈现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
多方面尝试:媒体与展示、实验互动装置、
数字应用产品、数字图像等
今期文章最毕设给大家呈现部分毕设作品
展出时间:
2018年6月8日—18日
展出地点:
米兰站官网网站美术馆四展厅
kinect体感交互、AR
藻
作者:赵佳佳 卓鑫苗
指导教师:童芳
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探求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图形生成方式,将藻类的微观形态用视觉形式传达出来,进行再塑造与创作。展示中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和跨屏交互技术,为观众营造沉浸式体验,提升作品的艺术形式,带给受众乐趣与思考。
leap motion交互、重力感应、
即将发布于APP Store 平台
旋转、摇摆、自由落体——游乐场中的物理学
作者:葛芮僖
指导教师:童芳
作品基于真实的物理世界,但这是一个经过归纳的抽象游乐园系统。作者将IPAD和leap motion与投影的数字媒体交互,将科技与教育结合,构建超现实场景。参与者会尝试将其与现实世界联系到一起,试着去找出这个虚拟游乐园背后的真实物理规律。并通过这些本性的、动态的交互,让参与者构建自己的体验感。
生命科学概念视觉化
Leapmotion交互
未来人类
作者:余雪纯
指导教师:童芳
依据基因、人工智能、半机械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等角度,探索未来人类对自身发展的需要,给观众一个关于“未来人类设想“的视觉化体验。
iPad交互游戏、跨屏交互、
即将发布APP Store 平台
《长江生态圈》
作者:卓鑫苗、赵佳佳
指导教师:童芳
作品围绕长江流域动植物,设计开发一款基于iPad 端的功能型游戏,将数字媒体艺术与教育知识结合,通过互动方式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呼吁公众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周围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在作品展示空间中,巨大的交互投影呈现了长江流域“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用户通过 IOS 端控制 Kinect实现移动端与墙面交互。
备注:图形设计原创,实物造型参考他人作品。
VR 体感交互、即将发布HTC Vive平台
原子的你 The Atom of You
作者:虞立宇
指导教师:童芳
作品利用 VR 技术将人们带入虚拟的原子世界,从而了解原子是无形存在的,进一步去思考自身的来源与组成:人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自然中一个角色。观众通过作品去探索人与自然的深层关联。
实验影像、沉浸式空间
梦苏园
作者:甄亚兰
指导教师:卢毅
以梦为切入点,用置身梦境的视觉语言对苏州园林进行抽象再现。以沉浸的方式在虚实交错的园林中漫游,结合超现实手法、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展现概念化的园林表达。
矛盾空间、VR漫游
矛盾空间中的苏州园林
作者:程畅
指导教师:朱轶灵 卢毅
作品主题是“空间碰撞”。第一层碰撞是中式苏州园林与西方矛盾空间的碰撞;第二层碰撞是体验空间的方式由传统的建筑空间到虚拟空间转变的碰撞。从观众体验出发,在虚拟现实中的不同空间交错碰撞。
体感交互、全息投影
庄周梦蝶
作者:张龙贇
指导教师:卢毅
以庄周梦蝶的典故为主题,结合全息影像与体感交互,带领观众体验时而幻化为蝴蝶,时而幻化于无的不同感受,在“人化蝶”、“蝶化人”的转变过程中试图表现庄子的浪漫想象力与思想情感,让观众也参与到人能否确切区分真实与虚幻的哲学思考之中。
情绪交互、沉浸式空间
绪·互
作者:黄伟琳
指导教师:卢毅
通过体感交互,对视觉化的情绪影像进行干预,影响并观察多种情绪间的相互转换;通过多人互动,体验情绪相互感染的过程;通过沉浸式影像体会视觉对于情绪的影响。
虚拟现实、科学影像
基因电路
作者: 朱文娟
指导教师:卢毅
通过"基因电路"定位癌细胞并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是合成生物学领域最新与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营造沉浸式漫游场景,将观众代入到人体细胞的视角,观察与了解基因电路在免疫疗法中的作用及运作原理,以艺术化的视觉语言帮助观众认知这一前沿科技。
古典社交
作者:陈宣余
指导教师:江泓
以「古代画作」的人物,结合「现代直播」。
选取中西方的名画人物,将其重新设计,使场景呈现出立体空间感,并让人物穿越时空,彷彿在社交软件中与观众交流。
装置艺术
作生态与人类科技——天神之眼
作者:余锦銮
指导教师:江泓
以装置与投影影像相结合,装置部分采用高新科技工业垃圾构建,表现人类过于依赖科技后对于自然界的负面影响以及自然界最终给予人类社会的反馈。投影由抽象的瞳孔画面与纪录片风格的纪实影像融合,辅助展现内容。
通过影像装置的方式,
运用二维三维动画相结合,相互渲染
拈花之路
作者:田正春
指导教师:江泓
毕业作品《拈花之路》灵感源于西藏朝拜之路,探究宗教信仰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创造一个抽象投影与人物故事的艺术环境。希望通过对朝圣之路“拈花之路”的艺术描写,给每位观看这作品的观众能感受到虔诚教徒朝圣的信仰,引起自己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对信仰的敬畏。
通过视频与装置结合的展出形式
使观者体验电子机械与自然的融合共生
电气自然
作者:陈雪菲
指导教师:江泓
毕业作品《电气自然》的创作是为了探索自然与科技的关系,营造一个自然科技融合共生的场景,进行一次人,自然与科技的对话,让观赏者感受到自然与科技的交融,体会这两者互为依存,又融为一体的亲密关系。于是作者创造了一个电气自然共生融合的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让人、自然与科技互相联系,互动与交融。
影像装置中的虚实结合
盗梦空间
作者:李琰梦
指导老师:朱轶灵
整组作品的造型灵感来源于漂流瓶,漂流瓶最早被用于中世纪欧洲人们海上信息的传递。随着时间的流逝,漂流瓶逐渐被符号化,成为记忆的象征。梦境与记忆密不可分,在“梦境实验室”里,记忆是制造梦的“原料”。作品大量使用了亚克力材料,充分利用亚克力材料良好的通透性,使作品接近全透明。错综复杂的亚克力管道将空间进行分割,结合灯光和影像,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宛如一座“盗梦空间”。
装置制造韵律回声氛围,交互增加体验
律动·回声 Rhythm & Echo
作者:张佳丽
指导老师:朱轶灵
《律动·回声》这个作品来源于“形”与“声”,由特定的机械载体作为“形”,与似有似无的“声”进行碰撞。利用底部镜面材料的反射和LED灯的照射形成这一空间的光影效果以及在墙面随之播放的影像,运用声控实现交互,让人们融入这个装置,身临其境地感受。希望人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真正的“形”与“声”,发现生活中细微物质的变化。
剔透的亚克力方盒和方块小人堆叠组成的
城镇建筑,方方小小的童趣世界
小小世界
作者:刘易
指导老师:朱轶灵
作品的创作思路来源于网络游戏《minecraft》,汲取了方块堆叠建筑的方式,又采用了其中的角色形象来充当小世界里的居民。盒子构成建筑,小人成为盒子世界中的生命体,展现出堆叠艺术和方块的童趣以及魅力。
光绘摄影下色彩斑斓视觉效果
童年的梦境
作者:曹诗敏
指导教师:吕凤显
摄影需要依赖光而生存,光绘摄影可以不单单起着客观记录的作用,也可以变为一种相当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手段。通过拍摄者对光的控制可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可以来反映现实生活。通过对光绘摄影的研究,给我带来了不同的视觉和创作体验,也让我对生活和艺术产生了新的思考。
特别鸣谢:米兰官方网站入口
2018届数字媒体丨班级投稿
近期课程预告:全美交互设计top1
卡内基梅隆交互设计课程将于暑假上架
告诉你怎么做用户调研/如果更有逻辑地完成一个设计
......
更多毕设专辑
请点击菜单栏历史好文
2018 毕业作品 投稿
个人投稿:
后台回复:me
班级投稿:
班长负责人后台回复:us
申请成为毕业展主播/记者:
后台回复:申请
关注@最毕设微博➕最毕设ins: zuibishe_com
查看更多花絮
加入最毕设 ✌️等你噢
订阅号回复「招聘」了解岗位内容
简历发送至zuibishe@qq.com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