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4日上午8:50,“儿童——第8届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暨主题展览“元本——设计语境下的儿童绘画实验”在米兰站官网网站美术馆正式开幕,活动由米兰站官网网站主办,米兰官方网站入口承办。
▌米兰站官网网站附中合唱团
开幕式由米兰官方网站入口党总支书记吴海卓主持。米兰站官网网站附中合唱团为开幕式演唱三首无伴奏合唱曲目《蓝天-青海梦》、《Rytmus》、《青花瓷》。随后,米兰站官网网站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谢建明教授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许平教授分别致开幕辞。
▌米兰站官网网站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谢建明教授致辞
谢建明教授在米兰站官网网站“儿童:第八届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开幕式上的祝贺致辞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参加以“儿童”为主题的活动,很高兴这样的活动由一所大学主办,由我们米兰站官网网站主办。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米兰站官网网站,欢迎各位的到来,因为你们对设计学青年论坛长期以来的关注与支持,我们才有可能不断发掘有价值的议题,并以轻松而不失学术水准的研讨,将议题转化为现实的设计任务。我也想特别向远道而来的安尼尔·库玛·古普达教授(Anil K Gupta)、丹尼尔·赫帕茨教授(Daniel Huppatz)、胡智义先生(Joseph Foo)致谢,并感谢许平教授、张立艳教授、刘瑜总经理、刘丽玲园长的大力支持,你们的到来,使得“儿童”的议题更有厚度。
我们知道,近几年,很多兄弟院校都在谈面向未来的艺术教育。未来,不是抽象的概念,未来,是具体的个人。设计学院将“儿童”视为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并尝试让设计教育与这个巨大的群体发生关联,我认为很有远见。
当然,设计学青年论坛本身也是一个极富远见的策划,自2009年成功举办第一届论坛至今,设计学院已经坚持举办了7届论坛,出版论文集5卷,在国内艺术院校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力。2017年,论坛开始邀请国外知名艺术院校、设计机构的学者、设计师,在保持原有规模与特色的基础上,尝试与国际接轨,形成对话,并通过课题、工作坊实现更深入的合作计划。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设计学院师生们的努力分不开。大学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群人,才能够保有纯粹的学术氛围。
据我所知,今天到场的青年学者,有些是我们的老朋友,甚至可以说是看着论坛长大的。在这9年中,很多当年的青年学者也为人父母,正处在亲子与成长话题的体验中,相信你们会非常认同这一主题,并愿意与我们分享你们的思考。
大家已经看到,在我们的展厅中,布置了一个很特别的展览,虽然这个展览下午才开幕,我还是想说几句。“元本——设计语境下的儿童绘画实验”是策展人萨兴联老师、姚翔宇老师为了本次论坛精心准备的。和做学问一样,当我们遇到瓶颈的时候,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初心,看看自己最初观察世界的态度,或许可以找到突破的方式,以孩童般澄明的眼睛,发现更多快乐与更多可能性。
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谢谢!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许平教授致辞
许平教授在米兰站官网网站“儿童:第八届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开幕式上的祝贺致辞
同学们、老师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祝贺米兰站官网网站第8届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隆重举行,祝贺米兰站官网网站青年论坛8岁生日!8岁是成长的黄金年龄,青年论坛也到了它成长的最佳期。一年一度的青年论坛,收获的不仅是一个个论题、一场场发声,还收获一颗颗思想的火种,一株株成长的新苗;相信不用很长时间的等待,薪火就会形成燎原之势,新苗就会成为一片茂密的树林。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设计及设计教育的未来。
这并不是有意的“恭维”。拿到论坛材料之后我仔细地看过,今年的发言选题有一股很强的冲击感:阵容新、领域新、选题新,我不敢随便说“深度”如何的话,但至少其中不少选题让我眼前一亮,我意识到其中包含了不少未来可展开的讨论话题,比如“多感官式的儿童书的叙事方式研究”、“来自儿童剪纸——基于非遗传承的美育实践”、“设计教育融入乡村美术师范教育课程研究”……,可以说每一个话题都触及当下设计教育、尤其是“大社会教育”的痛点,可以引出丰富的讨论,所以令人兴奋。
我不搞儿童艺术教育研究,本不应在这样的场合发言,但是主办方一邀请我还是如约而来了,虽只作为“站台”支持并没有成果发表,但我坚决支持从儿童艺术教育入手改造我们的民族素质的。米兰站官网网站是国家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教材的重镇,以奚传绩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前辈为此作出了、并且仍在继续做着重要的贡献,我就没有理由不参加、并且不能不鲜明地表示我的态度。
今天的论坛,关涉儿童、关涉教育、关涉美育,这些都是关联当下、关联发展、关联未来的大问题、也是危机重重、伤痕累累的人类社会如何寻找自救和互救的根本路径的大问题。借用论文材料里征引一百余年前欧洲艺术家欧文·琼斯的一句铭言:“如果我们想要回到更健康的状态,那末就要像儿童和未开化的野蛮人一样,我们必须摆脱已有的和虚假的成规,而应该回归和发展自然的直觉。”这里说的就是作为成人社会发展现实之检讨标本的儿童艺术和健康教育。
这些年来我国的美育与美术师范教育取得显著的成果,但也仍然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顶层设计”方面的不足,尤其是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国成年社会“奇葩”公民报道层出不穷,证实了这些现状与我国社会美育不足之处的关联性。
三年前我参加了一个“国家中学教材标准”的审定会。对会上两个内容我持有保留意见。一个是关于中学教育“核心目标”基本内涵的阐述,此目标被表述为整体上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两项内容。那是几年前,但当时我国教育发展方针早已从“文革”期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调整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现在再次调整为“德、智、体、美、劳”),我认为既有此方针为前提,为什么不能在中学标准教材中将教育目标阐述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或直接表述为“审美素养”)。我个人认为艺术素养或审美素养是完全可以而且必须要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同时并举的一项关键内涵,它具有集真理认识、伦理认识与创新教育,即人们常说的“真善美”三位一体的整体修养的意义,而不是“人文素养”可以概括,更不是有主次、先后之分的“真-善-美”三段逻辑可以代替的。应当承认,关于“美”的内涵,当下我们的舆论中仍然持太多的模糊认识,而这正是没有将“审美问题”与“艺术素养”提到最高层次的认识而造成的。而今天所讨论制定的“中学教育标准”是关系到未来50年国家、民族、公民的知识构成、精神构成与修养构成的重大战略措施,如果这个教材中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华民族的审美教育就要再延后50年,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这份方案中第二个我持有不同意见的地方,是关于“美术教育”基本内涵的表述,在该方案的表述中美术教育仍然被定义为“认知世界”与“表达情感”两项基本内容;我强烈主张增加一项“介入生活”与“改变生活”的内容,也就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涵,这个曾被海德格尔以“表象之思”与“切近之思”的概念加以阐述的世界认识之完整内涵。因为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儿童们、甚至婴幼儿需要通过对世界真实性的接触、生活丰富性的感知来建立一个新生生命如何与世界共处的理由与方式,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与可感知性、可接触性、可介入性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应只将这种认知限定在一个被动的“刺激--反应”模式上,而应当探讨“刺激——反应——建构”的新发展模式,对于“世界的可介入性”是其中一项重大的内容与主题。这是我强烈主张在“美术教育”加入“设计教育”内容的两点意见,最后能不能被接受我并不抱太大希望,但我想这将是今后继续思考和推动的一个主题。
有好消息传来。这个月的28至31日,我参加了由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主张的“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能力展示”及评审活动。过程中被告知,明年国家将恢复“美术教育”的专业合法性;可能先从本科专业的目录调整开始。与我所从事的研究生以上学科建制不太一致,但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表明国家将重新强调美术教育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并将继续放大这部分教育职责的内涵,这对于我们从理论上和制度上解决美术教育的现代性建构将是一个利好消息。
我想强调的是,这不是一个从名义上是否恢复和如何恢复美术教育完整内涵的问题、也不是是否应该增加“设计教育”名义内涵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构建未来公民完整的精神结构、生活能力与创造可能性的总体性教育的问题。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中有六艺,见《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谓“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其中早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结构性关系。今天的国民教育更应当向着这个结构完整的目标主动调整和发展。比如,今天作为小学素质教育核心内容是“语文”和“算术”,语文是解决认知世界与表述世界的符号系统问题,“算术”是建立把握世界的逻辑系统问题;将来是否应增加另一门核心课程:“及物”教育的课程;“及物”其核心思想是庄子所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其实质,就是解决一个人如何与外部世界相处的认识和经验的问题。在这里“物物”关系所要解决的,是关于如何从儿童时期就主动建构关于这个世界的质料性(即真实性)、能量性(即有用性)、表达性(即象征性)的整体认识的大问题,以及如何由此而建构人与外部世界的共生关系、家园关系、因果关系、转换关系等一系列基本关系的重大问题,这些都可以从及物教育中分层实现;并不如幼儿教育如何与设计课程直接对接那么简单。因为前面所举“语文”与“算术”两门课程都是指向“抽象性”的,这样的教育会引导人的思维越趋向于脱离世界的真实性、是一种有缺陷的人文教育;而“及物”的本质,是人与世界的亲近性、共生性与交互性,也即海德格尔所说“切近”的教育,人在通过知识和教育建立抽象的、普遍的、宏观的世界认知的同时,也必须建立善于从具体的、个别的、身边的事物中去认识、感知和改变世界的能力和经验。柏拉图在谈到哲学认识的抽象性时曾引用了一个古希腊的色雷斯女仆的寓言——当人们仰望星空时小心不要掉下脚下现实的陷阱,隐喻“切近”现实对于构建完整人格的价值,由此而引起海德格尔长达数十年的“物的追问”研究。今天日本的“啊!设计”被炒得风生水起,我想这正是从未来公民的“物物”教育、“及物”教育、“切近”教育、介入世界与介入生活教育出发而精心设计的战略性举措,我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曾经将这种教育称之为“自由理性教育”,是在工具理性、实践理性之外的、将自由的追求与理性的节制驾驭一体的理性人格,是一种创造精神的教育;这是从下一代公民人格构建的角度在做一篇关涉未来民族生存力、创造力与政治经济竞争力的大文章,值得我们用心去关注、去深究、去拓展,我想这大概也是今天这个青年论坛应运而生的宏大背景吧。
祝论坛成功!祝各位每天都生活快乐、成长快乐、学术快乐!
▌米兰官方网站入口党总支书记吴海卓主持开幕式
自2009年至今,米兰站官网网站已经主办7届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活动,在全国设计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丰富的议题、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及优质的对话环境凝聚了一批又一批卓有建树的青年学者。
2018年,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米兰站官网网站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儿童——第8届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邀约7场主旨演讲、14个专题演讲以及多个外教工作坊及讲座。所涉学科领域、专业及研究话题覆盖设计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此外,此次论坛专设“研究生”板块,配合会议主题,为更年轻的研究者提供了发声平台。
论坛演讲嘉宾来自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印度管理学院、瑞典哥德堡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天津财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温州大学、郑州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幼教发展中心、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等院校,同时邀请了马来西亚3nity设计公司、KOMPAN设计事务所、知乎、开润股份创新研发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负责人、设计师以及南京艺之行教育集团、南京正人少儿艺术学院等幼儿艺术教育机构参会。
这是中国设计学界首次将“儿童”视为学术会议的讨论对象,也是大学教育、设计教育首次与幼儿教育对话。
为期2天的主题演讲、专题讲座及圆桌讨论中,嘉宾们带来丰富多元的新话题、新课题,高校、企业、幼教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社会服务机构之间产生的对话促生多种合作的可能,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正在尝试从设计史论研究平台转向更具包容性与开放性的国际设计研究平台。11月5日下午,论坛圆满结束。
敬请关注后续推送
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总策划:邬烈炎
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组委会:吴海卓 蒋杰 李永清 张卫军 熊嫕 周庆 曹景德
第8届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
顾问:许平 李立新
策划:熊嫕
策展:萨兴联 姚翔宇
视觉设计:姚翔宇
制作:任钰 吴采恩 周易 王沙沙 蔡培 冯雨昕
执委会:黄厚石 倪玉湛 蔡淑娟 孙海燕 赵泉泉 边千慧 曲艺 夏翔
文本会务:刘畅 顾秋红 蒋丰 崔斯盈 徐智惟 董昌恒
摄影:杨钰群 朱广艺
编辑:许璐
合作媒体:江苏电视台、新浪网、腾讯网、南京日报、图灵创意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