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本——设计语境下的儿童绘画实验”
主办:米兰官方网站入口
协办:米兰站官网网站美术馆
策展人:萨兴联、姚翔宇
策展助理:徐乐
合作媒体:江苏电视台、南京日报、图灵创意互联
场馆:米兰站官网网站美术馆1展厅
展览时间:2018.11.4-2018.11.8
展览地点:米兰站官网网站美术馆1展厅
2018年11月4日-8日,“元本——设计语境下的儿童绘画实验”在米兰站官网网站美术馆1号展厅正式展出。美术馆副馆长郑闻致开幕辞,他对此次展览的主题、形式提出自己的理解,并诠释了以儿童为主题、为对象的展览的多种可能性。
写给“元本”展
这项实验性研究始于2年前,参加实验的孩子年龄在5到12岁之间,每个班6-10人形成一个良好的头脑风暴。我珍视儿童的本元状态,对于每一位孩子的画面,我有一个执念,不在孩子的画面添加我的笔迹,正是这种执念,使每一位孩子的画面,都保持着一种纯粹性,它们真实的记录着孩子们特定年龄段的所思所想、所情所境,孩子们不必担心我会管教他们的哪一笔,或者希望老师帮助他们修改哪一笔,他们笔下所有的画面都是流淌、整体而又具有发展性的,这样的绘画过程基于自由自在的游戏创作语境。
经过一段时间的绘画,孩子们会习惯于将想法画出来,表述自己心灵中、思想中的世界。此次展览的设计语境下的绘画实验可以归结为两点:
其一,我是教学场域的设计者和观察者,给予绘画情境的导入、绘画现场的帮助,孩子们和我可以说是设计构思的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者;
其二,我进行着教学流程的设计控制研究,绘画材料的准备、现场整理、绘画程序的建议和分析。绘画的工具和现场环境是可变的,通过桌椅的挪动,形成不同的课题尺度和空间位置,这些设计语境下的绘画实验非显性,更多是隐性的。
工具的现场有时是纷乱交织的,有时表述内容是交替的,但恰恰是在这种多线条并存的情境下的绘画,孩子们得到经验和自信,我愿意为孩子们设计和营造这样一个设计体验与感受的绘画实验场。
策展人 _ 萨兴联
绘画不仅是绘画本身,那么单纯的一件小事。
我们通常提到的绘画启蒙教育,是基于成年人总是将自己放在一个施教者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惯常思维与审美灌输给孩子,告诉他们:应该怎么画,什么样的画才是好的。而成年人的这种灌输方式,通常也是由上一代的成年人灌输得来。对我而言,孩子们在原始状态下的画作都是十分生动且令人惊叹的。反倒是他们顺从了成年人的审美与评价体系后,画面开始变得无趣起来。
儿童的成长过程初期,开始用纸笔或其他各种材料表达的,是她/他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与探索。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开始逐渐清晰,视觉表达的个人语汇趋于完整,便开始尝试在纸张上投射自己内心世界。而在他们成长的这一阶段,给予她/他充分自由的创作空间以及对任何画面呈现的接纳,而非批判,便是帮助她/他更好的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方法。对于色彩,形状,质感的一切表现方式的探索与尝试,远胜于将固有的模式化的美感灌输给他们。
很幸运这群孩子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绘画启蒙老师,萨老师教授给他们的并非绘画技巧,更非速成模式。而是更加开放的创作方式,以及更加有趣的合作模式。让他们学会勇敢真实的表达自我和包容审慎的接纳他人。
“我们的一切努力,仅仅是想留下孩子在她/他成长的某个特定时刻,真正属于她/他自己的画。”这是萨老师儿童绘画实验教学的初衷,也是我与熊嫕老师努力推动,促成此次展览的动力,仅以此与观者共勉。
策展人 _ 姚翔宇
展览后记
两位策展人分别毕业于米兰站官网网站设计史论与设计实践专业,这一组合促生的展览,其视角与视觉呈现注定指向“设计语境”。两位策展人又极其小心地避免自己的经验干预展览的形态,因此展示的话语、笔触均取自孩子们的直觉。 说是“实验”,实际是策展人作为研究者对艺术起源理论的重读,作为启蒙老师对现有儿童绘画培训的深层次反思,作为母亲对孩子心中图像的尊重与羡慕。放下定见与成见,请观者体会“元本”。
学术顾问 _ 熊嫕
开幕现场
展览现场
布展花絮
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总策划:邬烈炎
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组委会:吴海卓 蒋杰 李永清 张卫军 熊嫕 周庆 曹景德
第8届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
顾问:许平 李立新
策划:熊嫕
策展:萨兴联 姚翔宇
视觉设计:姚翔宇
制作:任钰 吴采恩 周易 王沙沙 蔡培 冯雨昕
执委会:黄厚石 倪玉湛 蔡淑娟 孙海燕 赵泉泉 边千慧 曲艺 夏翔
文本会务:刘畅 顾秋红 蒋丰 崔斯盈 徐智惟 董昌恒
编辑:许璐
合作媒体:江苏电视台、新浪网、腾讯网、南京日报、图灵创意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