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追求的和应当避免的
——“亚洲设计文化基因在线平台计划”简述
许平
“亚洲设计文化基因在线平台”是一项由亚洲设计师和教育机构自发组织的、不以商业盈利为目标的共同研究计划。该研究以21世纪全球生态变化与科技革命背景之下的人类生存与设计发展为宗旨,探讨一种关涉亚洲未来的“文化基因”研究合作及设计方式的计划。
新史学的理念与方法凸显了区域文化经验及其革新潜质在总体文明研究中的价值与必要性,“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转换与可持续研究”因而成为全球设计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以个体经验与微观文化的发现为特征的现代性转换研究实际成为从20世纪初的经典设计学转向21世纪新设计学范畴的一个关键所在。本研究基于这样的文化认识,力求从传统经验的深层发掘可能导致未来设计人类性、普世性更新的直观路径与图式可能。研究力求避免表面的形式化妆或分类标签,着力寻求对文化“何以影响以往以及未来”等根本问题的独立思考,通过对文化基因的提炼归纳,将之转换成可能进入未来文明的图式模型以及拓展路径。
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定义涵括了“文化”概念在社会学意义上的织体性、归宿性,体现了文化多样性结构的哲学来源。文化是社会单元在一段时期内所追求的、所放弃的和所改变的“创造性”集成,既在物的层面也在非物质层面,“文化基因”是构成历史文化呈现的最基本的能量单元,是深层、持久、隐蔽并具有内在结构的文化影响方式。这样的“文化粒子”就可以视为一种基因性的持存。“基因”和“非基因”存在的区别标志就在于:它未必是文化的最小单位,但必定是导致更为复杂的文化呈现之“因”而不是“果”。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样相,必定由几组关键性的基因组所构成,而越是结成于基础性深层的基因,就越具备改变表层文化结构的巨大再生能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选取了“缶”、“字”、“礼”等几种基因形式加以重构,它们共同的文化再生潜质在史诗级的演绎中得到经典体现。文化多样性的结构来自于基因层面不同约束关系下的文化“分子链”集合方式,基因在文化织体的经纬交织中定义并完成文化的陈述或铭写,因而它既不是普遍的、也不是特殊的,而是一个“纯粹简单的具有特性的力”,如同《鸿嗄鲁》之于《鸿雁》,是一种比人们所能感受到的表面更为深沉的、可识别的文化个性。本计划试图从纷繁的文化历时性与共时性中提取不同国家、民族生产及生活方式中可以称之为“基因”的文化存在,并试以文化再生的方式展现其丰富性及未来性。符号、图形、色彩、技术……都可能是传统中的文化基因、但更重要的是包含在其中的气质与思维。
希望以此次工作坊为开端,探讨并分享设计文化基因信息集成的模式与应用方式。从第一届开始,每期会议将形成一个阶段性出版成果,并准备连续进行;每期呈现的成果并不要求结论一致,但希望是可贯通检索的信息集成;为此,首先希望结成一种开放、透明的研究态度,以及从成果内容到呈现形式的文化间性。
第一届论坛活动包括11月23日的的主场大会,包括半天的中、韩、日、印、马、泰各国主旨发言与半天的“圆桌论坛”,探讨构建“亚洲设计文化基因在线计划”的可行性以及组织路线图;24日是全天的“青年论坛”,将从面向全国征集的青年论文中邀请十位论文作者现场发表,并展开与评审专家的点评对话;24日午间还将举行“‘新’与‘旧’:首届亚洲设计论坛工作坊成果展”开幕式。
“‘新’与‘旧’——首届亚洲设计论坛工作坊”将于10月中旬(12日——18日)在米兰官方网站入口主场举行,具体包括“织物与时尚”、“陶瓷与生活”、“金属与首饰”、“木工艺与皮革”四个主题板块,分别委托米兰站官网网站、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内蒙农业大学特聘专家领衔、从全国征集志愿者学员参与创作。领衔专家将在开班前充分酝酿,形成工作坊方案,并以工作坊作品为基础、在11月24日的全体大会上作成果发表。
主讲
李淳寅 教授
亚洲设计联盟主席/世界设计组织执委/首尔设计中心主席
曾任:国际工业设计协会主席/韩国设计振兴院执行董事/ LG 韩国设计中心总监
讲座
许平 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设计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讲座
邬烈炎 教授
米兰站官网网站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验艺术中心主任
江苏省教学名师
曾任:米兰官方网站入口院长
评审专家
万新华
南京博物院展览部主任、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从事博物馆展览策划和中国绘画史研究,曾获江苏省第十三、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Steven MA
中国首家专业的3D打印设计品牌Xuberance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数字设计先锋。
作品被广泛出版,区别于一般的优选生成的数字设计,Steven Ma的作品更青睐于巴洛克风格式的极致、繁复美学。
纪文心
南京创意设计中心副主任
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
参与策划100% Design (南京馆2016,江苏馆2017)、M&O(中国馆2018)、米兰三年展设计周(Floral Window2018)、南京创意设计周(2016年&2019年)等多个设计展览,发起南京城市空间青年艺术季。
领队及学员
云南艺术学院
游峭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系主任
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硕士
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
为了充分与较好的完成“首届亚洲设计论坛工作坊”工作,我院组建了16人的导师团队,分为三组,通过近一个多月的集中培训、工艺调研与方案比选,在21位报名参加的社会设计师中遴选出具有较高设计视野与文化情怀的优秀青年设计师4人,在12位具有云南金属工艺各门类代表性的青年传承人中遴选出2人,在68位研究生团队中选拔出4人。总人数为10人。
广西艺术学院
尹红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
容婷
博士,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讲师
研究方向:服装史、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瑶学研究等
内蒙古农业大学
张欣宏
内蒙古农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
产品设计专业老师
研究方向:蒙古族传统家具设计
薛文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
基础美术专业教师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塔拉
内蒙古农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博士
环境设计专业老师
研究方向:蒙古文字造型艺术
以设计学学科成员为核心,组建了3个专业方向的导师团队,并以新入学的艺术学专业硕士生为主,包含17级设计学硕士以及蒙古国留学生进行工作坊学员招募,经过20天设计培训、文化及工艺调研,最终从24名同学中筛选出8名学员。
米兰站官网网站
米兰官方网站入口针对“基因”主题,选择金属首饰专业与设计学专业教师2名,平面设计、文创设计、玻璃与陶瓷艺术、设计策划与管理研究、现代手工艺研究方向研究生6名,以多元视角解读“设计文化基因”,并为设计实践者与设计研究者的合作模式提供分析样本。
学术翻译
张弛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 讲师
李安琪
罗德岛设计学院首饰与金属工艺专业硕士
米兰官方网站入口 讲师
Asia Design Culture GeNe Online
亚洲设计文化基因在线平台
Asia Design Forum
首届亚洲设计论坛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
米兰官方网站入口
协办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内蒙古农业大学材料学与艺术设计学院
南京站工作坊策划 | 李淳寅 许平 熊嫕 吴映月
视觉设计 | 王莎莎
编排设计 | 冯雨昕
会务 | 刘畅 蒋丰 顾秋红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设计思想及其当代实践研究”/16ZD006
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 TAPP/ PPZY2015A080+